佳佳美容網
一個和諧美麗的中面部和下面部,取決於發育良好的下颌骨(尤其是下颌角)和頰部明顯可辨的輕微凹陷。單純切除膨隆的下颌角和肥大的咬肌,雖可使方面形得到改變,但多呈圓面形,頰部仍顯肥厚,若進一步切除頰脂肪墊,使頰部輕微凹陷,可獲得更為美觀的橢圓面形。頰脂肪墊是位於頰部的脂肪組織,即或極度消瘦者也依然存在,是引起頰部臃腫,使面形趨圓的主要原因,摘除有利於橢圓面形的塑造。頰脂肪墊是“可犧牲”組織,其功能主要是在咀嚼肌間起平穩光滑的襯墊作用,摘除後無明顯不良影響。
許多學者認為,肌肉的功能和軟組織張力是影響颌面形態的因素。據我們的臨床觀察,方面形女性不僅有下颌角間距的過寬,往往還伴有咬肌的異常肥大。Dutedoo的研究發現,有強力收縮的咬肌附著之下颌骨,骨的生長率特別高,咬肌的強力收縮施力於肌肉附著處的下颌角,引起生長期骨皮質的增生,可能是引起下颌角間距過大的原因之一。因此,切除咬肌內層,不僅可以縮小下颌角間距,並有防止截骨後下颌角骨質繼續增生所致復發之效。切除咬肌內層後的功能降低,可為颞肌、翼內肌等升颌肌群代償,開閉口功能不會受到明顯影響。
肌肉由於具有收縮特性,其體積測量較為困難,有人采用測量被切肌肉周長的方法估計切除量,此法雖不夠精確,但使左右對稱有據可依不無可取。
方形臉的特征是下颌角部及耳前寬大。1880年由Legg首先描述,1947年Gurney開始采用外科方法矯治。傳統手術是去除膨隆的下颌角和肥厚的咬肌,雖然這一術式可將面形改觀,但往往不能達到東方女性所期望的橢圓面形,而呈圓臉(即嬰兒面)。陳小平等報道(1998),采用改進的方法即采用截除肥大的下颌角和切除部分肥厚的咬肌,以及摘除頰脂肪墊的綜合改型術式,使術後面形更趨橢圓,臨床應用10例,隨訪4~28個月,均取得良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