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美容網
一個和諧美麗的中面部和下面部,取決於發育良好的下颌骨(尤其是下颌角)和頰部明顯可辨的輕微凹陷。單純切除膨隆的下颌角和肥大的咬肌,雖可使方面型得到改變,但多呈圓面型,頰部仍顯肥厚,若進一步切除頰脂墊,使頰部輕微凹陷,可獲得更為美觀的橢圓面型。頰脂墊是位於頰部的脂肪組織,即或極度消瘦者也依然存在,是引起頰部臃腫,使面型趨圓的主要原因,摘除有利於橢圓面型的塑造。頰脂墊是“可犧牲”組織,其功能主要是在咀嚼肌間起平穩光滑的襯墊作用,摘除後無明顯不良影啊。
許多學者認為,肌肉的功能和軟組織張力是影響颌面形態的因素。據我們的臨床觀察,方面型女性不僅有下颌角間距的過寬,往往還伴有咬肌的異常肥大。Dutedoo的研究發現,有強力收縮的咬肌附著之下颌骨,骨的生長率特別高,咬肌的強力收縮施力於肌肉附著處的下颌角,引起生長期骨皮質的增生,可能是引起下颌角間距過大的原因之一。因此,切除咬肌內層,不僅可以縮小下颌角間距,並有防止截骨後下颌角骨質繼續增生所致復發之效。切除咬肌內層後的功能降低,可為颞肌、翼內肌等升颌肌群代償,開閉口功能不會受到明顯影響。
肌肉由於具有收縮特性,其體積測量較為困難,有人采用測量被切肌肉周長的方法估計切除量,此法雖不夠精確,但使左右對稱有據可依不無可取。
方型臉的特征是下颌角部及耳前寬大。1880年由Legg首先描述,1947年Gurney開始采用外科方法矯治。傳統手術是去除膨隆下颌角和肥厚咬肌,雖然這一術式可將面型改觀,但往往不能達到東方女性所期望的橢圓面型,而呈圓臉(即嬰兒面)。為此,我們改進的方法是采用截除肥大下颌角和部分肥厚咬肌以及摘除頰脂墊的綜合改型術式,使術後面型更趨橢圓,臨床應用lO例,隨訪4—28個月,均取得良好療效。
頰脂墊 頰脂墊位於咬肌、笑肌和顴大肌之間以及頰肌後份淺面,是一個被薄膜覆蓋的葉狀凸起的脂肪團,向上延伸至颞窩,向下進入翼下颌間隙,除其後例外,易與周圍組織分離。其血供來自颌外動脈和面靜脈豐富的血管吻合網。頰脂墊是頰部的主要支撐組織。
咬肌 為長方形肌肉,位於下颌骨升支外側。雖然解剖上可分三層,但在下颌角部只能分外層(即淺層)和內層(即中層)。外層最大,起於上颌顴突、顴弓下緣前2/3,止於下颌角和下颌升支下半部。內層起於顴弓前2/3的深面,止於下颌升支的上部和喙突,其血供主要為颌內動脈的分支,回流靜脈為面後靜脈。
下颌骨 分體部、升支部和角部。 下颌管位於下顱骨內,其入口距下颌升支後緣15.70±l.70mm.升支段在下颌骨升支中部下降,距下須角20.45±2.09mm,體部段位於下颌體中上部,距下颌下緣11.6l±1.83mm,再止於颏孔,全長為54.46±3.09mm。在距下颌升支後緣13mm,下颌角15mm,下颌體下緣9mm的L型區域內截骨是安全的,損傷下齒槽神經血管束的可能性較小。
下颌骨最厚部位為磨牙區(13.00±l.22mm),其次為聯合部(11.13±1.70mm)和颏孔區(10.49±1.13mm),最薄則為下颌角(6.33±1.38mm)和下颌升支後緣(6.94±1.0lmm)。表明下颌骨的主要咀嚼承力區在磨牙部,而下額角和升支後緣則為咀嚼壓力非主要承受區,截除部分下颌角和升支後緣不會影響下颌骨的功能。
x線曲面斷層攝影
方臉型女性與正常牙合女性的x線曲面斷層攝影測量對比分析顯示,方臉型女性的下颌骨升支、下颌角及下颌體均明顯大於正常牙合女性,尤以下颌角為甚,可截骨范圍較寬,因而更安全。
1、角部截骨 在口內沿下颌升支前線向前下方至下颌第二磨牙前庭溝作長6—8cm切口,深達骨膜,用骨膜剝離子將咬肌連同內側骨膜完全從下颌骨升支外側板上分離,術中慎勿損傷腮腺導管和颌外動脈以及面前靜脈。再用骨膜剝離子剝離下颌角內側的翼內肌。將Linder f牽開器置於下颌骨升支後緣和角部,以充分暴露下颌角。用來復鋸或擺動鋸邊沖水邊鋸下所需截除骨塊。截骨類型分垂直矢狀截骨、斜形截骨、倒L形截骨和T形截骨(圖1—4)。若操作遇有困難,可沿下颌下緣下1—2cm,另作輔助小切口,以便將鋸伸入手術區完成截骨操作。
2、部分咬肌切除 用骨膜剝離子從咬肌前緣插入該肌內外層之間,向下達颌下緣,向上至近顴弓平面,使咬肌內外層完全分離。用一長止血鉗盡量於下颌下緣及下額角處把內層咬肌下端夾緊,另一把止血鉗夾在內層上端,無需達顴弓下緣(因導致方面型的主要肌肉是咬肌的下端部分),切除兩把鉗子之間的肌肉,並測其周長,估計切除量,以保證左右對稱。
3 、頰脂墊的摘除 用止血鉗從切口的粘膜及粘膜下層純性分開頰肌纖維,切開頰脂墊包膜,輕壓頰部,頰脂墊即可從切口疝出,用鉗子夾住並提起作鈍性分離,除其後側外,頰脂墊極易與周圍組織分開,盡量將其全部摘除。
4、下颌角部軟硬組織切除完畢後,沖洗創面,置引流條一根,用褥式加間斷法縫合切口,加壓包扎2天。術後給予地塞米松3天防止口咽部水腫,抗生素3—6天預防感染,l周後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