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美容網
關於痣細胞的起源,尚無定論,或認為源於表皮的黑色素細胞,或認為源於胚胎期間神經嵴的前體細胞,以後逐漸移行至皮膚的表面發展而成,即為觸覺神經末梢的異常增殖所形成的神經瘤。
色素痣可見於任何正常人體,可在出生時即已存在,或在生後早年逐漸顯現。多見於面、頸、背部,多數增生緩慢,或持續多年無變化,但很少自然消退。正常個體一般平均有15—20顆痣,多者可達50顆。痣的直徑通常不超過5mm,但也有面積巨大者稱巨大色素痣,簡稱巨痣。色素痣的顏色有深淺程度差異,還偶見無色素的色素痣。痣表面或平滑或肥厚或粗糙呈疣狀。表面有頭發狀黑色或黑白夾雜的長毛生長者稱為毛痣。色素痣除主要見於皮膚外,還可發生於粘膜表面,如口唇、陰唇、睑結膜等部位。
色素痣可基本分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內痣三類。
交界痣
痣細胞和痣細胞巢主要位於皮膚的表皮和真皮交界位置,故名交界痣。臨床表現為痣平坦或稍高出皮面,邊緣境界不甚清晰,表面光滑無毛發。一般可見身體任何部位,但好發於手掌、足趾或移行上皮部位。多見於兒童和青年,成年少見。交界痣的痣細胞具有增生活躍的特性,有轉變為惡性黑瘤的可能。
點痣對策:
去除危險痣最好不要用冷凍和激光去除的方法,手術切除法最保險,因為這易刺激痣細胞,反而誘發其癌變。生長在掌、唇紅及外陰部的色素痣多屬交界痣,這些經常摩擦、受壓部位的交界痣是可能產生癌變的,因此,長在這些部位的交界痣應手術徹底切除,以免留下後患。長在面部或其他非摩擦部位的交界痣一般不必采取過激的方法去騷擾它,如激光、冷凍、藥物腐蝕等,因為反復、不當的刺激也有導致癌變的可能。
皮內痣
痣細胞和痣細胞巢都聚集在真皮層內,平坦或高出皮面,常生有毛發,為最常見於成年人的色素痣。皮內痣無交界活力,不發生惡變,故一般認為色素痣生有毛發且顏色均勻而較深,邊緣境界清楚者,為性質穩定的標志。
點痣對策:
對付皮內痣,可以采用激光點痣的技術,利用激光在瞬間爆發巨大能量作用於色素組織,使色素擊碎,分解,被巨噬細胞吞噬掉,隨淋巴循環排出體外,達到祛除色素的目的。激光點痣一般不會損傷到全部的表皮細胞,而是直截選擇性地作用於玄色素細胞,其它正常組織還是平穩無恙的。整個激光點痣過程無創無痛,且治療後不會留下任何的疤痕。激光點痣將體表的斑痣去除,不摧毀皮膚功能,不易留疤,治愈率高,且點痣後不易復發,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去痣方式。
混合痣
痣細胞和痣細胞巢既見於表皮深層亦見於真皮層內。可能是正處於由交界痣向皮內痣演變過程中的表現,因此可認為是過渡型。多見色素痣的中心部位呈隆出皮面的斑塊,常生有毛發,其四周繞以平滑而色素呈彌漫分布的暈,是交界痣成分。混合痣因存在交界活力,有發生惡變的可能。
點痣對策:
面部斑痣切除術可以很好地去除混合痣,在痣周緣正常皮膚上設計梭形切口,其長軸與皮紋一致。楔形切除色素痣所累及的皮膚組織和少量正常皮下組織,以使縫合後的切口比較平整。如痣面積較小,可直接用3/0不吸收線作皮內縫合。再用5/0不吸收線作皮膚間斷縫合。如痣面積較大,可在切緣兩側作皮下潛行分離減張後,再分真皮皮下、皮膚兩層縫合。
哪些痣適合用激光去
黑痣:大多是青春期以後逐漸出現,數個至數十個,針尖至米粒大棕色或黑色平坦斑點或突起丘疹,主要分布在面、頸部;
顴痣:青春期以後逐漸出現位於兩側顴骨或兩眼外側下方灰藍色針頭至米粒大小的群集斑點,少數患者有家族性遺傳;
肝斑:25歲以後逐漸增加的棕色斑,大多呈對稱出現在兩側臉頰。顏色與煮熟的豬肝相似,因此稱作肝斑,與肝病無關;
太田母斑:一般在一側臉的上半部出現灰藍色斑駁斑塊,甚至眼球鞏膜也會有灰藍色,色素深至真皮層;
老人斑:數個至數十個蠟樣、粗糙的棕色或丘疹及斑塊,並且逐漸增多增大,曰曬多的地方如臉及手背較多;
日曬斑:橢圓形突起或平滑、呈深棕色的斑塊,容易出現在前臂外側、手背、小腿前側及臉部。約米粒至五角硬幣大小‘在中年開始出現;
淺咖啡斑:一般出生時就有,不規則形的淺棕色斑塊;
刺青及文眉:以人工方式植色素於真皮內,或意外受傷造成鉛筆芯、鐵末等進入皮內。